- 相關推薦
過河語文教學反思
過河語文教學反思
《過河》是北師大版三年級數(shù)學上冊帶有小括號的兩步混合運算及其應用,本課是結(jié)合“過河”情境,經(jīng)歷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,并從中認識小括號,體會小括號在混合運算中的`作用。
備課時,我思考著兩個問題:如何讓孩子感受到引用小括號的必要性?如何讓學生體會小括號能改變運算順序的作用呢?帶著這兩個問題,我進行了如下教學:首先創(chuàng)設過河情境,讓學生從中找數(shù)學信息,并提問:同學們都做大船,需要幾條船?問題提出,為了讓學生懂得篩選有用信息,我要求學生把對應的信息與問題完整地說一說。接著要求學生列式解決問題,大部分學生分成兩個算式:29+25=54(人),54÷9=6(條),這里我重點追問:為什么先算29+25=54,表示什么意思,54÷9=6又表示什么意思?讓學生明白要求需要幾條船?需要先求出一共有多少人?再看54里面有幾個9就需要幾條船。這也為后面綜合算式鋪墊。分步完,我又請列綜合算式來寫:29+25÷9=6,我一問這樣可以嗎?大家一致認同。這時,我并沒有急于糾正,而是和學生一起算,有加法又有除法,我們先算什么?聰明的同學馬上受到啟發(fā):要先算除法,剛剛我們要先算加法呀,不對呀!這時我多請幾個同學來說,讓學生明白我們這樣列式不對,我們應該先求一共有幾人即29+25=54(人)。那怎么辦呢?到底怎樣才能先算加法呢?知道的同學馬上說加小括號,學習小括號的必要性,在這里體現(xiàn)得一清二楚。然后我就順勢引入小括號:沒錯,我們可以請小括號來幫忙,就可以先算小括號里的加法,小括號能改變運算順序……
反思本節(jié)課,我覺得比較不滿意的是在解決問題時,我局限于學生列式計算,其實應該讓孩子先畫圖,先通過直觀圖,幫助學生理解題目信息,理清數(shù)量關系,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,這也比較遵循學生的認知規(guī)律,借助畫圖方式幫助學生分析數(shù)量關系也是我在接下來的教學中需要引起重視的!
過河語文教學反思
《小馬過河》是一篇童話,講的是小馬要過河,不知道河水的深淺。小馬問老牛,老牛認為過得去,松鼠卻說水很深過不去。最后在老馬的鼓勵下,小馬大膽去嘗試,終于過了河。故事說明了遇事要“開動腦筋,敢于嘗試”的道理
訓練朗讀是本節(jié)課教學的一個重點。我側(cè)重指導朗讀小馬心里的想法,松鼠大叫的話,老馬教育小馬的話。出于對時間的考慮,其他對話我一帶而過。上課時,我沒想到孩子們膽子小,積極發(fā)言的不多,朗讀沒有達到預期效果。引導幾次后,本來就覺得時間緊張的我慌了神,很急,接下來就匆匆忙忙往前趕。我感覺本節(jié)課上學生個性化閱讀交流時間少,每個學生個性化的看法表達不夠充分。通過這節(jié)課我深深體會到,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朗讀方法,加強有感情朗讀訓練,是上好語文課不可忽視的重要環(huán)節(jié)。以后教學中,還要在激發(fā)學生創(chuàng)新思維上多下功夫。
老馬說的話是理解的難點。為了突破這個難點,我設計了兩個問題:1同一條小河,為什么老牛說淺,松鼠卻說深?2為什么小馬覺得河水不深不淺?并借助課件讓學生自己觀察、思考、分析、交流,對“因為······所以······”“既不像······也不像······”等句式訓練。使學生明白老牛和松鼠都只以自己的親身經(jīng)歷為依據(jù),忽視了小馬的實際情況而下結(jié)論。它們說法不一,是因為它們身高不同。從而讓學生懂得處理問題應根據(jù)不同情況去判斷,不能光聽別人說,而要動腦筋,還要勇于實踐,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。我在這個環(huán)節(jié)還滲透了安全教育。
在學完課文后,我讓學生想一想課后思考題“過河后的`小馬從磨坊回來,會對媽媽說些什么?”聽了我的問題,同學們積極思考,踴躍回答。
總之,《小馬過河》是經(jīng)典的童話,它包容的東西太多。孩子們從中所悟也應該是多方面的、多層次的。我感覺自己挖的不深,更體會到教師在備課時,不僅要備教材,更要備學生。在課堂上隨時有可能發(fā)生教師意想不到的事情。教師必須有隨機應變能力。
過河語文教學反思
《小馬過河》是一篇經(jīng)典的童話。選入教材至今已經(jīng)有50多年的歷史了,這也更看出這篇課文本身的經(jīng)典性。本學期的“同課異構(gòu)”,這篇課文的講解對于我來說是一個挑戰(zhàn)。
一直以來,對于第二課時的講解總是存在著困惑:課文的道理大部分很淺顯,學生能夠根據(jù)自己的生活經(jīng)歷迅速明白。于是在課文的具體講解中,我們的孩子少了一分接觸新知的新鮮感。取而代之的是學生們內(nèi)心對于課文枯燥乏味的厭惡。雖然,我們運用教學機智挖掘課文潛在內(nèi)容,但是課堂上總體的感覺就是老師在為揭示一個學生早已知道的道理,設置了一個個山嶺,最后孩子們收獲了本來自己就已經(jīng)知道的東西。當然,這與我自身的教學設計存在很大的關系。
結(jié)合本次公開課,通過聽本組其他老師的課,我對自己的課堂反思如下:
一、 生動性的.課堂需要多種教學方式
課堂形式是為課堂內(nèi)容服務的,中心目的是調(diào)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。通過聽其他老師的課,讓我感受到自己的教學方式還應該更豐富起來,把課堂還給孩子。例如,在小馬接受任務時,小馬“連蹦帶跳”地接受任務,小松鼠攔住小馬大叫,一系列的動作都反映出了小動物的心理變化。在課堂上,如果我能讓孩子帶著動作進行表演,相信不需要過多的講解,學生一下子就會明白小動物內(nèi)心的體會。課堂的表現(xiàn)形式多樣了,孩子們將感性思維融入課文的理解,課堂的情感自然就出來了。
二、 課文分析的細致化
通過聽其他老師的課,我感受到自己的閱讀講解課存在粗線條的情況。對于課文內(nèi)容的捕捉,往往求其面面俱到,但是卻其中失去了課文的詳略。造成各種分析停留在某一個層次,沒有得到深入的發(fā)展。例如課文的講解中對于老馬和小馬的對話,強調(diào)了孩子的朗讀以及心情的體會,但是沒有讓孩子細致地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。這樣對于孩子思維的形成幫助不大,因此,在以后的教學中,要將課備細,詳略安排得當,抓住重點段落,促進學生語文理性思維的形成。
三、 強化語文知識的滲透
語文知識是文學思維搭建的基礎。每一篇課文里都有著非常豐富的語文資源。如何用孩子理解的語言,讓他們了解體會語文知識,是我要錘煉的課題。例如,《小馬過河》中就涉及到了反問句、省略號的用法等相關的知識。尤其對于反問句的講解,讓學生理解答在其中,需要讓學生體會句子的意思,或者讓孩子仿照句子說話,孩子就會在說話中內(nèi)化反問句的理解了。課堂上,對于反問句讓孩子仿寫并不多,因此感覺孩子理解的不透徹。語文知識講解方法還需要探索和加強。
四、 讓學生的思維閃爍
本次公開課讓我感受到孩子們的世界時那么的寬廣,他們可以想到你想不到的問題。表演中,能加上自己感悟出的動作。例如,“馬棚里住著一匹老馬和一匹小馬”,僅僅一句話,孩子們就會在表演時,演出服老馬和小馬相偎相依的樣子。他們的想象力是那么豐富,他們的智慧應該在課堂上閃現(xiàn)光芒。隨著學生閱讀能力的加強,我要逐漸弱化自己的話語權,給孩子們更多展示的平臺,期待早日達到教師主導,學生主體的狀態(tài)。
通過本次“同課異構(gòu)”教研活動,在聽過其他幾位教師的課之后,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自身存在的局限和不足。取長補短,不斷努力,在反思中追求教學的真諦。
[過河語文教學反思]
【過河語文教學反思】相關文章:
語文天窗的教學反思11-20
語文教學反思08-26
人教版語文教學反思07-27
中考語文教學反思06-19
語文教學反思評語07-26
《語文園地一》的教學反思10-31
語文園地一的教學反思07-26
語文教學周反思07-21
小學語文教學反思08-03
小學語文拼音教學反思08-29